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拿它不当外人,才一再感觉背叛

2017-03-21 无影刀 补壹刀

自刀哥踏入江湖以来,怼过不少国家,还怼过一些人。有人说刀哥的火药味太足;也有人问,怎么那么多国家对中国不友好?


刀哥在此想做一个集中回应:第一,无论刀哥还是刀姐都希望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并不享受跟人斗来斗去。但我们同时也是现实主义者,明白理想和现实有差距,和平和合作需要斗争去争取。


第二,刀哥相信,国家与国家之间很难有永恒的朋友,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只能把永恒的利益作为抓手。而伤害中国利益或尊严的言论和行为总是层出不穷的,可能出在任何一个国家,有的国家表现尤其明显。不是说就中国个色,这就是世界政治的现实和常态。


所以,刀哥还会继续怼下去……


选择


今天怼的是新加坡。


新加坡对中国人来说,大概是最特殊的一个外国。我们总是不自觉地,也是一厢情愿地不拿它当外人,毕竟都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都说汉语,是同根同种。但这却是新加坡致力于要打破的一个错觉。



因为没拿它当外人,新加坡的一些表现让我们感到惊讶、失望和背叛感。尤其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跳得那么高,生怕华盛顿没看到它的忠心,接受美国在自己的基地部署濒海战斗舰和P-8反潜侦察机,谁都知道它们是对付中国的。


新加坡的这些做法显然损害了中国利益,它大概也想以此来证明自己是不折不扣的“外人”。


由于菲律宾和越南的理性选择,现在南海平静多了,新加坡也消停了不少,但它的纠结没有缓解。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不久前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说,“如果中美间关系变得困难,我们的处境也将更加艰难。因为我们到时将不得不选择是与美国做朋友还是与中国做朋友。这真的很让人担心。”




这话说的很直白了,但有耐人寻味之处。首先请李总理放心,中美虽不是朋友,但也不是敌人,将来成为敌人全面对抗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而我们尤其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新加坡非得要做这道选择题呢?新加坡此前的表现,让我们感觉,它已经做出了选择。而在我们看来,即使是一个小国,它也可有多种选择。


也许,我们对新加坡的了解还是太浅了。


悖论


新加坡有多小,720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的1/9;开车从南到北,半个小时就能穿越这个国度;如果在飞机上你忘记关手机,在起飞或降落的那段时间,你会不断接收到“欢迎来到马来西亚”“欢迎来到印度尼西亚”“欢迎来到新加坡”的信息,因为一起飞,就已经不在新加坡了。


这里的华人比例接近75%。正因如此,新加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让有些国人认为还不如让新加坡公投,“回归”中国得了。但时不时爆出的新加坡“排斥中国人”等新闻,却也给国人留下了生活在这个国度的华人“数典忘祖”的印象。


如果你是第一次踏足、或只是了解到有新加坡这个国家,那种亲近感应该油然而生的。


走在新加坡的普通街区,熟悉的感觉会向那里湿闷的热带雨林气息一样把你包裹起来。因为目之所及,几乎都是黄皮肤、黑头发龙的传人,偶尔有金发碧眼或肤色稍黑的人闯进视线,似乎也很难让一个中国人将这个场景与身处国外对应起来。



“请问乌节路怎么走?”你看准一位西装革履的华人,像在每一座中国城市游历一般,上前习惯性地问路时,这种亲近感可能马上就会打个折扣。


他们八成会用流利的英文回答你。所以你知道他们听懂了中文,但却用英文回答。你皱起了眉头。而在新加坡的几天游历中,类似的事情无处不在,它们逐渐“损坏”了你的这次旅途,损坏了你对新加坡的浪漫印象。


有人提到,当今的新加坡仍然是一个充满悖论的地方,是儒家学说与亚当·斯密的奇异混合体。它唯一的自然资源就是这里的民众以及他们的才能,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新加坡时刻都要能够适应各种变迁,一丝一毫都不能懈怠。


心异


新加坡人对于中国人的偏见和歧视由来已久。


新加坡一位部长曾不小心说出心声。2015年9月,身为人民行动党东海岸集选区候选人的新加坡人力部长林瑞生,在一场造势大会中表示:


自己人生中有两个“幸啊(福建话,意指幸亏)”,首先是父亲从中国来到新加坡,“后来父亲认识我母亲结婚,生了六个小孩,所以今年我们庆祝新加坡建国五十周年时,我在想,如果我父亲没有坐上来新加坡的船,我现在可能是中国公民”,台下传来掌声和笑声。他又说,幸好新加坡一九六五年脱离马来西亚,不然现在新加坡人就是马来西亚人了。


图为林瑞生(中间着粉色衣服者)出席活动。


有人批评这话白痴,有人赞他说出事实。


新加坡人在日常生活中单纯地歧视或是谩骂中国人的言行,在当地都算不上什么新闻。



一个例子是,新加坡大部分公交车司机都是中国大陆籍,他们薪水低、工时长,并且常常需要忍受一些不公正待遇。去年6月,一位新加坡乘客带着女儿上车,手里还拿着一个香蕉,中国籍司机提醒她不要在车上吃东西,却招来“(你)回去中国啦”的挑衅。


在现在的新加坡,能想起自己的先人也是从中国来的人确实不多。新加坡著名电影《沙城》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母亲的男朋友:我们到外面去吃,好吗?

母亲:不了,还是自己煮比较健康,楼下的熟食中心,

都是一些中国人在煮,都不知道卫不卫生。

孩子:我们也还不是从那里来的。


当然,确实有一些同胞在新加坡的表现令人生厌。比如这位法拉利车主,用自己生命为代价,塑造了一个张扬跋扈的中国土豪形象。



还有这位年轻人,一时失言,塑造了一个不尊重新加坡的中国留学生形象。



必须说,这样的事还是很少的。新加坡人对中国及中国人的偏见却是比较深的,只要他们有心找,任何偏见都不难找到案例和证据。


新加坡华人的大多数,早已是移民的第三代、第四代甚至更早,中国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个不那么遥远的国度。遇到中国人,他们也更多从语言来判定这是不是自己人。况且,对于很多新加坡华人来说,在学校学习华语是最痛苦的事情,可能没有之一。


新加坡一学校学生作文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加坡选举中,反对党也往往会利用民众已有的排外情绪,表明要限制移民。而积极响应反对党这种诉求的,有不少竟然是从中国去的新移民。他们就像是终于挤上拥挤地铁就迅速变心的那些人,希望不要再有人上来增加拥挤。


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政府在当地华人出生率下降,马来人出生率却很高,政府担心种族平衡可能被打破,但出台各种鼓励当地华人生育的政策都没用,因此,新加坡政府开始大规模吸收外国移民。


在1980—2009 年的 30 年间,新加坡接受的移民约为 164 万人,占 2009 年新加坡人口总数的近33%。有学者估计,这些移民中,约 130 万人是华人移民,主要来自马来西亚和中国。但因为文化差异和新移民质素不齐等原因,新移民和原生新加坡人之间的不和实际一直存在。



但这个数据却让人细思极恐,那30年间130万华人移民新加坡,他们占了新加坡当时人口总数的26%,这并非一个很小的比例,如果新加坡出现整体的“排中”情绪,那这些新移民也“功不可没”,而他们与中国的勾连可要比在新加坡已经生活了几代的当地华人要紧密得多。


历史


历史有幽默感——将新加坡推得离中国更远的关键人物不是殖民者英国人,也不是马来人,而是华人。


虽是一块弹丸之地,但故事仍是丰富多彩的。20世纪初期,民族国家的概念还没有兴起,老一代的华侨们也曾真诚地为中国事务鼓与呼,他们捐款资助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投资中国的教育事业,甚至有人回国亲自投身抗日战争。很多生于此长于此的华人,也曾面临“认同危机”,最终很多华人实践着他们既忠诚于新加坡,也忠诚于中国和英国的志向。



因为华人众多,新加坡在20世纪前半叶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呈现着和中国血脉相连的一面。


但现在,新加坡和新加坡人都不再纠结了。新加坡的领导人常常把新加坡描述成一个“人工的”或“非自然的”国度,塑造它的就是“新加坡国父”李光耀。



李光耀的故事相信你已经听了太多,刀哥不想再重复。但需要划重点的是,生在一个只讲马来语和英语的家庭,李光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对“自己是华人”没有概念,更别提“中国人”的概念了,虽然那时候还没有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这两个国家。


而据他自己说:

在伦敦读书时,英国人不把我当新加坡人或马来亚人,全把我看成中国人。不独在英国,有一次去瑞士度假,酒店柜台的人问我是中国人吗?我说,不是,我是马来亚人。他说,那是哪里?我详细说,我来自新加坡,那是属于马来亚的一个地方。对方最后还是说,没关系,就写你是中国人。自那时起,我有了“我是华人”的意识。


对于华人这个身份,李光耀也用得娴熟。


在其5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强调或淡化华人色彩,可以说是李光耀审时度势、交替使用的两大方略。


争取自治之初,为摆脱“亲英”形象,取悦当地华人,他极力强化自身华人形象,比如他甚至在公共场合放弃使用英文名。



当马来联邦倚仗人口优势,强推歧视华裔政策时,他打出“保护华人利益”旗号,促成新加坡独立;独立后他再度淡化族裔色彩,树立“新加坡国民”理念。


登上权力巅峰的李光耀,在推行各种政策时,显然并不是从“华人”的角度出发的,于是你就看到了今天这样一个新加坡。


其中一项政策影响新加坡至今——李光耀让英文成为“国语”,而每个族群要学习自己本国的语言作为“第二语言”。


这项政策施行20多年后,他说:

有人说我处处干涉人民的个人生活,没错,假如我不这样做的话,新加坡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人民会继续停留在各说各话,不能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不能在新镇一块儿生活、不能成为好邻居的旧时代。


看过电影《降临》的人都知道,其中提到了语言学的一个理论,叫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个假说认为,人类的思维模式受到所用语言的影响。


而从此,占据这个国家的3/4的黄皮肤、黑头发的人群,都和李资政一样,可以操着流利的英语行走天下。而与之相对应的心态是,他们中的大部分觉得自己的是属于西方的。而西方对中国的心态,也作为语言馈赠的一部分反应在新加坡人身上,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才时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中国人。


失衡


在短短几十年,李光耀让新加坡在狭小的地理空间里,创造出足够大的生存空间。在整个国家层面上,解决了自己是谁的问题,新加坡还想知道要朝哪里去。


李光耀在大国间纵横捭阖那么多年,不仅做好美国的小弟,还和中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竟然和台湾的关系也不错。




在他离开之前,人们真的没有看透这位拥有卓越洞察力和世界影响力的老者究竟握着什么秘籍,才让这方寸土地在世界熠熠生辉。


李光耀曾在一次访谈中表示,“千万不要在它们(指中美)之间做选择”。不知道李显龙对父亲的这句话是否在心了。


2015年3月李光耀去世。此后,新加坡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明显走了下坡路。中国人对此也感到失望。不管新加坡人心里有多少小九九,我们对这个中国之外,唯一由华人主政的国家,寄予真诚的祝福和希望。


但还是把新加坡当外人吧,这样很多事就容易理解了,也更好办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